2017-07-04
“风格”,究竟是客户绑架了我们,还是我们绑架了客户?
张猛:
凤栖梧桐装饰创始人,中国室内建筑师。
设计理念:
复制和模仿不会真正意义的让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得到富足。唯有自我创造,挖掘本民族自有文化,满足现代人对建筑空间审美的理解。同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才是塑造未来中华民族自有文化意识形态的有效途径!
什么是风格
张猛的解释:人为定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一旦这种定义被认可,就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被广泛复制、模仿,从而成为某一地域或某一时代艺术形式的代表——风格。
室内设计风格的形成,是不同的时代思潮和地区特点,通过创作构思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形式。
一种典型风格的形成,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需有创作者的思考,考虑到建筑的外在和内在因素,将多元化的人文、自然、科学、艺术集中表现来满足建筑空间使用者的某种特定使用需求(宗教、政治、生活......)。
每种风格的表现形式,都具有独特的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的内涵......
一旦某一种风格长期被复制,必将会形式化,模式化,最初定义者的思想,审美,情感就会被束缚,扭曲误解。
当复制,模仿者在未曾了解最初定义者的思想,只是追求表面的相似度时,就会失去自我对建筑空间使用功能以及艺术审美的理解,从而造成物质与精神的不对称,产生千篇一律的表现形式。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表现形式潜移默化的烙印在我们的内心,变成了“以讹传讹”的“眼界”、经验和惯性思维,形成了我们心灵的桎梏。
这种桎梏来自原始社会的生存法则,即“从众心理”,在原始社群中,“特立独行”意味着被孤立,意味着死亡。
正是这种沿袭了“古老劣根性”的绳索捆住了我们创新、求变的手脚。只有解除心灵的绳索,勘破重重迷障,回归生活初衷、设计本质,探本溯源,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格调。
现实中,我们是怎么利用“风格”的?
只是家装从业人员了解客户对建筑空间喜好的一种“快捷模式”
而非“尚方宝剑”
当下家装流行的所谓“风格”和真正东西方建筑空间艺术本源相去甚远......
根据最近一个关于「家」的调查,有56%的人认为「家不用考虑“风格”,适合自己就好」,更有80%认为「家是要慢慢经营的,这样才能营造出自己越来越喜欢的空间」。
可见,当下越来越多国人的居住理念是让家不再被传统的设计风格左右,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不仅满足功能上的一应需求,更是自我审美的体现。这种根据个人“口味”的自定义方式才是目前中国家庭装饰设计窘境的突破口,才是属于未来中国家庭生活的主流!
这种兼收并蓄的自定义方式,让设计不会被“风格”所绑架,变成“风格”的奴隶。因此,自定义的设计方式也许能让设计从业人员与建筑空间使用者留一些冷静,细细思考的空间。
什么是设计的价值?
张猛观点:
用设计的方式实现空间以及空间中物质增值的可能性,是设计的本质价值,也是中国式的设计思维(泥土变成瓷器的过程);
凤栖梧桐是一个没有“风格”的公司,有的只是对生活重新定义的设计主题,我们思考的是如何用设计降低业主的装修成本,比如多利用水泥、红砖、原石、大白、玻璃、角铁、原木、绿植......等常见的建筑材料,多考虑光线、空气、温度、湿度等在空间中的变化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空间中的应用。
表现形式尽量简洁、实用,同时也不缺乏东西方传统艺术形式的美,尊重传统,展望未来,挖掘设计在未来中国家庭生活中的价值。
我们不是在创造“风格”,我们只是在发现生活。
用自定义的设计方式让中国家庭装修成本降低30%。
值得深思的是:
“风格”,究竟是客户绑架了我们,还是我们绑架了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