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典建筑博物馆|朱亦民三城记暨建筑作品展十亭

2019-05-24

  2019年5月18日(周六),正值国际博物馆日。由刘鸿典建筑博物馆发起,丰美传媒赞助,新浪家居媒体支持的锅炉房壹号沙龙系列 No.1:朱亦民“三城记”暨朱亦民建筑作品展“十亭”,在刘鸿典建筑博物馆如期举行。

  来自建筑行业资深建筑师、学术界代表、专业院校教授、室内设计师和行业从业者共聚锅炉房。

刘鸿典博物馆

  同为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的校友朱亦民,受邀来到博物馆,从建筑师角度分析洛阳、沈阳、广州三个城市的历史,城市生活和建筑特色,通过建筑作品展“十亭”分享其近年的建筑创作和研究,南北的差异和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演讲后的建筑论坛环节,卢迪馆长与几位建筑师共同探讨地域性和现代主义建筑的关系。

刘鸿典博物馆

刘鸿典博物馆

主持人:刘鸿典建筑博物馆馆长卢迪

朱亦民

分享嘉宾:朱亦民 

主题分享——《三城记》

  沈阳,洛阳和广州分属三个不同的气候区,处在温带,寒带和亚热带。

  朱亦民从沈阳,洛阳和广州三个城市的地理、气候,工业化程度出发,回顾五六十年代至今,经济发展对城市格局的影响和形成的建筑上的演变,也从中找到三个城市之间内在的联系:地域性的假设,技术与乌托邦,现代化与人的价值,权利结构与城市趋同…

  朱亦民通过对比家乡洛阳和沈阳在1950年代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发展和历史变迁,指出了新中国工业化由北向南的路径,并强调现代工业文明和技术所包含的超越地域传统,地理和气候差异的特质和力量。从这个角度审视地域性的理论,可以说其中包含着可能已经和现实脱节的假设。

  这种脱节也体现在广州这样的岭南地区的地域建筑理论中。比如空调的使用架空甚至抹杀了传统岭南建筑的文化特征,也使得广州的新建筑与其他城市没什么区别。

  在此基础上,朱亦民介绍了他以及图案工作室在洛阳和广州两个城市的实践。

朱亦民

刘鸿典博物馆

刘鸿典博物馆

建筑论坛——现代主义与地域性

胡文荟

  论坛嘉宾胡文荟:

  朱亦民所展出的这十个小型建筑,体现了他的现代主义价值观。他通过长期的努力实现了自己追求的理想建筑,我们这个时代,不缺乏理想,缺少对理想的实现。

  现代主义在今天被很多人批评,但是今天的社会和大众,掌握资源的权力阶层,开发商和一些政府官员还没有完全理解现代建筑的美。他们的审美还停留在现代主义之前的阶段,这是现实的情况。

  我认为朱亦民在演讲中,提到了技术、材料和社会价值,还应该讲讲他的设计中追求的审美价值,讲一讲现代主义的审美价值。

朱亦民

  主讲嘉宾朱亦民:

  手段、审美、社会价值之间往往会出现一些矛盾,现代主义是对还是不对,不能绝对去说,过于武断。

  审美上,目前掌握资源的人对现代主义不完全接受,甚至排斥,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构成,它对人民的生活价值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如何协调需要我们去把握和尝试。

  展览《十亭》代表我的思索和观点,10个方案包含方案阶段和已经落成的,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距离,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作为建筑师,我还处在刚出发的尝试阶段,试着努力去整合资源,更加客观地表达,体现更多社会价值。

朱玲

  论坛嘉宾朱玲:

  现代主义、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之间并不是排斥的关系。地域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文化和城市都应该多样共存。就像在自然界一样,物种单一和趋同代表着文化生态的恶化。

  在历史发展中,一个地区总是会受到不同文化的冲击,会有不同的新建筑类型出现,他们应该是共存的。

  讲座中所提到的洛阳和沈阳在工业城市规划上的相似性,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都是由苏联专家规划设计的,我们不应该忽视这些历史因素在建筑和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卢迪

  论坛主持卢迪:

  今天的讲座和讨论涉及到了现代建筑和地域性的问题。洛阳和沈阳的城市发展也提醒我们关注近代工业遗产保护的问题。我们博物馆也会针对这一问题,组织一系列活动。在六月份的沈阳创意设计周当中,我们会对以沈阳新光厂为首的历史工业遗产保护进行挖掘。

陈伯超

  论坛嘉宾陈伯超:

  我认为地域性和现代主义不存在对立。现代建筑能形成国际的潮流和影响,在于他的技术优势和先进性,它解决了那个时代的问题。

  今天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全球化,造成城市和建筑千篇一律。我们不能武断地反对现代建筑,而是弥补其带来的文化单调的问题,让世界丰富多彩起来。

  哪个时期的建筑都讲地域性。真正的地域性要有时代感,承载生活需求,同时又体现客观条件,而不是对传统的重复。 

  主讲嘉宾朱亦民:

  关于沈阳,地区和地区之间的交流,文化和技术的转移,什么时候发生?中国和西方,南方和北方都是在历史中不停的传递和互动,沈阳的特殊性和中原文化,在近现代的流转非常有趣,对我们认识城市和一个城市的人都是有帮助,抱有开放的心态没有成见地看待它。 

刘鸿典博物馆

嘉宾合影 

朱亦民和朱玲

参观朱亦民建筑作品展“十亭”

朱亦民

参观朱亦民建筑作品展“十亭”

朱亦民

朱亦民简介

  毕业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

  1987年至1997年在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1998年至1999年在深圳法国欧博建筑设计公司工作;

  2000年至2002年在荷兰贝尔拉格建筑学院学习,获建筑学硕士学位

  2001年9月获荷兰教育部海根斯奖学金

  2002年以设计顾问身份参加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国际设计竞赛小组,并获得竞赛第一名(实施方案);

  2003年成立图岸建筑工作室。

  2004年开始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任教

  2005年主编《世界建筑》杂志荷兰建筑专辑

  2008年获中国建筑媒体奖青年建筑师奖提名;

  2018年由同济大学光明城出版社出版建筑论文集《后激进时代建筑笔记》; 

朱亦民代表作品

  国花园   

  洛阳国花园文创园位于洛阳北郊邙山镇洛阳国花园内,是一个小型办公、文化活动基地,由五栋功能、规模各异的单体建筑组成。五栋建筑分列于原有的室外长廊两侧。北侧为茶室和画廊,南侧为接待中心(一号宅)、独栋公寓(二号宅)和联排办公(三号宅)。 

  茶室和画廊位于一片雪松林中,采用了狭长的矩形平面。两栋建筑根据功能要求采用了不同的空间形式。画廊为内向的洞穴式空间,茶室为透明的开放空间,一明一暗,以雪松为背景,与牡丹园互为衬托,相得益彰。 

  另一侧的三栋建筑中,一号宅接待中心采用了回廊式布局,使人与周围自然环境更为亲近。北侧廊子宽度加大,形成室外休憩空间;二号宅独栋公寓位于雪松林与牡丹花圃交界处,一个立方体被分成两半,形成两个狭长体量。在两个体量中间的缝隙中保留了原有的两棵雪松;三号宅为四栋联排办公,每个单元平面以传统建筑中的天井为核心,在有限的空间内引入自然元素,形成建筑空间序列的起承转合。 

  建筑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块和钢框架结构。外立面不加装饰,以材料本身的质感、肌理和色彩构成建筑的形象,与花园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朱亦民

朱亦民

朱亦民

  颐园   

  银幸颐园养老社区接待中心位于海珠区晓园北路,用于接待前来探望的家属和作为社区老年人的文娱活动场所。该建筑的另一个目的是提升已有建筑环境的质量,形成社区空间的核心,塑造颐园养老社区的品牌标志。

  本方案采用了开放的平面,房间采用玻璃墙面,消除建筑的封闭感。北侧水池向建筑内延伸,既具引导性,又使建筑主体与环境之间相互渗透。水面对天光的反射使建筑室内更为生动丰富。

  设计中考虑了本地气候特点,设置了半室外露台、通廊和屋顶平台,使人可以更多的享受户外活动。

朱亦民

朱亦民

朱亦民

  毕节医学专科学校   

  毕节医学专科学校位于毕节双山职教城西北,基地北临贵毕高速公路,东接中心区南北景观大道,南侧为新市政中心,是职教城首批动工兴建的职业院校。 

  基于山地地形特征,规划设计以“顺应地形,因地制宜”为原则,以当地技术和材料水准为基础,打造基于现实条件的现代教育园地。 

  由于场地地形高低起伏,最大高差达70米,道路及场地设计按照地形和方位顺势而为,合理利用场地内宜建设用地,减少挖填方量。 

  总体规划不强求对称以及大尺度的轴线关系,采用组团式布置,顺应地势和朝向,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形态和室外空间,追求类似小城镇的多样性,每个组团把学生生活与教学,实训,休闲娱乐功能结合起来,形成使用便捷,尺度适宜,具有可识别性的校园环境。在部分建筑单体设计中,用最常见的混凝土空心砌块作为建筑立面材料,实验一种普通的新地方性。

朱亦民

朱亦民

朱亦民

0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